老年痴呆症,又称阿尔兹海默氏病。1906年,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首次描述了该病症的两个重要特征:淀粉样蛋白斑块和神经纤维缠结。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平均寿命的增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幅上升,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预计到2050年,我国老年痴呆症患者将突破2000万。如果没有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该疾病将对整个社会经济和医疗保障体系造成巨大的冲击。
对老年痴呆症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然而,目前学术界对老年痴呆症发病的确切分子机理还不清楚,因此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性。美国FDA迄今只批准了四种老年痴呆症的治疗药物,但这些药物只能在病情发展的特定阶段有限度地缓解或者稳定病情,不能达到治愈的效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深入研究老年痴呆症发病机制,发展新型治疗手段,开拓全新的药物类别,对老年痴呆症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此,《生命科学》邀请国际知名神经生物学家——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Nancy Y. Ip)院士担任特约编委,组织了一期“老年痴呆症”专题,并于2014年1月正式出版。
本专题共收录序言1篇和综述8篇。序言由叶玉如院士撰写,8篇综述由老年痴呆症研究领域比较活跃的几位科学家——张宝荣教授、黄福德研究员、周煜东教授、孙秉贵教授、肖世富教授和郭启浩教授,分别从生物标志物、遗传机制、神经递质和环路、免疫治疗,以及神经心理测验等方面展开。
通过对当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借此启发新的研究思路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如需进一步了解该专刊内容,请访问:http://www.lifescience.net.cn/artsmore.asp?id=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