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科研 > 科研进展
奥陶纪末大灭绝后复苏—辐射期全球腕足动物研究获新成果
  文章来源: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4-03-13 【字号: 小  中  大   

  生物大灭绝后新的演化阶段是动物群再次建群(repopulation)的关键基础所在。研究大灭绝后生物的复苏与辐射对揭示生物宏演化过程、规律和型式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埃隆期(Aeronian)是奥陶纪末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首次复苏-辐射期。最近,澳门赌场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戎嘉余院士与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Robin Cocks博士在国际地层古生物学刊物LETHAIA上合作发表了该时期全球海底占优势的腕足动物的综合研究,为该事件后的复苏-辐射早期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  

  在对华南(SC)、阿瓦隆尼亚(A)、波罗迪卡(B)、劳伦(L)、西伯利亚(SB)、冈瓦纳及其他周缘许多小块体的埃隆期200余个腕足动物属进行系统分类、古生态和古地理分布分析的基础上,在相对可靠的地层对比的框架下,从全球视野观察,就不同阶元的多样性、分类组成、群落生态和古生物地理等四方面论述了奥陶纪末大灭绝后腕足动物的复苏-辐射早期的特征,得出了如下结论:1)与鲁丹期(大灭绝后残存期)“幸存分类单元”占优势不同,埃隆期腕足类多样性剧增,数量最多的4大类群(正形贝目、扭月贝目、无洞贝目和五房贝目)在组分变化上差异明显,后两目的属数分别递增为残存期的近2倍与4倍,而残存期占优势的前两者却递增有限,揭示了这次灭绝导致大类群发生“优势替代”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对古生代随后腕足动物的宏演化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2)埃隆期腕足动物产生了一大批新的类群(主要是超科级,如小嘴贝目、无窗贝目和石燕贝目等),这些类群后来在志留纪晚期和泥盆纪海域占据优势且广泛分布,成为古生代腕足动物演化的重要成员,是本期腕足动物辐射的重要标志;3)与残存期腕足动物生存范围较窄(多数为较浅水生境)不同,复苏-辐射早期全球腕足动物占据了更为广阔的生态位,如平底、礁相海域,并开始占领新的深水底域环境;4)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揭示了SC埃隆期腕足动物群所具备的强烈地方特色(如拥有大批土著属、无洞贝目在先、五房贝目跟进开始辐射、正形贝目等明显稀缺)、在古地理上相对隔离及与其他各区最疏远的亲缘关系,后者也可能与缺少深水动物群有关;5)亲缘关系指数显示,埃隆本文研究区域可分成两大组合,即SCABL;而SB的古生物地理数据与它们相似性较小,推测与古地理位置远近有关;SCABL在古地理位置上相距较远,腕足动物群相似性表明,西向的南北赤道环流是导致SCABL在腕足动物交流的主要通道。

    论文信息:Rong Jia Yu, Cocks L.R.M. 2014: Global diversity and endemism in Early Silurian (Aeronian) brachiopods. Lethaia, Vol. 47, pp. 77–106. 

 

埃隆期全球五大板块腕足动物古地理关系紧密程度排序(从1-4关系递减)

 

埃隆期全球古地理图,图中箭头示南北赤道环流导致腕足动物在不同块体之间的交换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