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生态环境问题是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其中水土流失涉及面最广、发生频率最大。耕作不仅通过改变土壤物理性质而产生侵蚀,还直接造成土壤的分散、搬运和沉积,导致土壤在景观内的重新分配,使土壤在坡面发生了净位移,造成土壤侵蚀。1999年开展实施的国家大型生态工程项目“长江流域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大幅度减少了水土流失,这不仅因为减少了水蚀,更与遏制耕作侵蚀有着密切关系。
澳门赌场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张建辉研究员等人通过研究发现,长江上游丘陵农耕区除了水力侵蚀,还存在耕作侵蚀,并提出了耕作侵蚀作为一种重要的土壤侵蚀类型其侵蚀速率在一些景观甚至超过水蚀的观点。
该研究表明,坡梯地的形式(有无田埂)很大程度上制约土壤侵蚀类型:有田埂的坡梯地,耕作侵蚀主导坡面土壤再分配过程(占总侵蚀的65-71%),水蚀起较小作用;无田埂的坡梯地,耕作和水蚀对土壤再分配过程均起着重要作用(地形系列上半部耕作侵蚀占82-97%,下半部完全受水蚀所控制),导致在坡梯地的上坡和下坡土壤净流失。对比以上两种土壤景观,<0.002mm的土壤粘粒含量均在地形系列的脚部为最高,但无田埂的坡梯地景观的脚部与顶部相比,<0.002mm的土壤粘粒含量增加了127%,而有田埂的坡梯地景观仅增加26%。在无田埂的坡梯地系列,土壤细颗粒含量沿下坡方向逐台增加趋势,但在每一个坡梯地的上部和下部有相近的细颗粒组成。
研究还揭示,耕作侵蚀的物质搬运机理不同于水蚀:水蚀的土壤颗粒搬运具有明显的分选性,细颗粒被优先移走;而耕作侵蚀表现为对土壤整体搬运,土壤颗粒不具分选性。坡梯地的田埂阻挡了地表径流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一个土壤下坡零传输线(即无土壤通量),这导致耕作搬运的颗粒分选性弱的土壤在田埂前方沉积。在无田埂的坡梯地系列,耕作侵蚀对水蚀起着重要物质传输带作用,增加了土壤流失。坡梯地田埂在地形系列的土壤再分配模式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使从水蚀主导的侵蚀过程向耕作侵蚀主导的侵蚀过程转变。
认识耕作侵蚀机理对水土保持措施和生产实践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实施坡改梯时,除非水平梯地被建,否则坡梯地反而加剧耕作侵蚀,两种类型侵蚀同时发生时产生的土壤损失较之两个单一类型侵蚀土壤损失的总和更大。因此在坡改梯工程中,建立垂直于等高线的阻隔线是坡梯地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措施。
该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terrace forms on water and tillage erosion on a hilly landscap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China 为题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Geomorphology 2014,216:114–124。
该研究得到了澳门赌场成都山地所“一三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