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院士 > 院士建议
陈凯先院士:抓住“从基因到药物”新机遇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黄辛 发布时间:2011-11-11 【字号: 小  中  大   

“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科技和经济优势的压力。要顺利实现我国医药产业由仿制为主到创新为主的历史性转变,不能简单照搬发达国家的做法,必须坚持从国情出发,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走一条符合我国实际的自主创新道路。”

这是澳门赌场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校长陈凯先在主题为“临床生物信息学的现状和展望”的第190期东方科技论坛上阐述的观点。

陈凯先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反复强调:“我们要走出一条瞄准前沿、迎头赶上、发扬特色、跨越发展的药物研究之路,为中国百姓造福。”

企业规模小、低水平重复严重阻碍创新药物发展

“新药研发投入剧增,竞争激烈。”作为药物化学家,陈凯先一直关注和积极推动我国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进程。

他介绍,2006年,研发一个新药,需要13.18亿美元;而在1975年,只需要1.38亿美元;现在开发一个新药需要10至15年之久。而由于兼并重组、市场高度集中等种种原因,“发达国家在很长时期内还会在上市新药中占据重要位置”,并且“产业集中度还会进一步增强”。

然而,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OTC药物市场,“2011年,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陈凯先表示,世界上销售额排名前10位的基因工程药物和疫苗,我国已能生产其中8种。今后若干年,中国、印度有望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医药制造业中心。

“但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陈凯先分析,主要原因包括企业规模小、自主创新产品少、低水平重复严重、市场竞争力弱,缺乏真正意义的大型医药企业,销售前20位医药企业总和远不及国际第10位制药企业的年销售额,并且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低,制约新药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力度不够、药物创新研究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和机制尚不健全等都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药物研究须调整策略

陈凯先认为,我国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新药研究成果,大部分是以中药和天然药物为基础研发成功的。例如青蒿素类抗疟新药的研究、三氧化二砷治疗白血病的研究、抗早老性痴呆药物石杉碱甲的研究、抗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的研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药物丁苯肽的研究等。

我国具有中药研究的传统优势和天然药物研究的资源优势,我国植物种类数量居全世界第三位。“天然产物具有结构多样、活性独特的优点,天然来源药物占全部药物的35%至40%。”

不过,中药的创新发展非常不易,因为中药成分很复杂,“到现在为止,也不是非常清楚”。陈凯先说:“中医药治病,有一套传统理论来指导,但还缺乏运用现代科技从分子、细胞的层面深入了解。”

“我们还要积极研究和应用国际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提高创新药物研究水平。”陈凯先指出,目前世界上创新药物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技术路线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形成了“从基因到药物”的崭新研究模式。

对此,他表示:“药物研究须调整策略。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方面,迎头赶上国际发展潮流,充分利用我国和各国基因组研究进展,开展后续的基因功能—药物调控的研究,是当前我国创新药物研究应当抓住的发展机遇。”

“结构生物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等新学科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新药的发现和前期研究中,由此出现了一些新领域和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新技术,它们对于创新药物研究与开发将产生深远的影响。”陈凯先指出,“高内涵筛选技术等新方法为创新药物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我国新药研发领域若紧紧抓住这些新进展所带来的机遇,精心选择切入点,打破学科界限,就有可能在创新药物领域取得突破。”

“加强生物医药领域科技创新是国家重大需求,也是广大老百姓的迫切需求,我们理当更加努力。”陈凯先强调。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