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旧专题 > 论坛专题 > 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文选 > 特邀报告
孙学文: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开放存在的10个问题
  文章来源: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 100009 ) 发布时间:2008-09-28 【字号: 小  中  大   

    提要:中国经济自对外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注目的重大成绩,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例如,中国的外贸依存度过高,部分主导权已为外商控制;外商企业还控制了中国诸多产业及其产品市场,促进了东部和中西地区差别的扩大;外商企业在华部分享受“超国民待遇”,其中不少企业重现了资本原始积累剥削的残酷性。对于这些问题,需要从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

    关键词:对外开放 三资企业 超国民待遇 产业控制 市场占领 地区差距 资本原始积累

    中国经济自对外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注目的重大成绩。创办“三资”,积极参与“两头在外”的国际分工,成为近30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截至2007年底,中国实际利用外资9697.5亿美元 ,其中外商实际直接投资7754.2亿美元,累计批准外商企业近63.4万家,其中已有30万家“三资”企业注册登记或开业投产。中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额从1992年以来一直列发展中国家第一位,列世界前四名。“三资”企业以占2/3的外贸额和新增额的比重推动了中国外贸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升到2006年第3位。目前,凡是对外开放的产业,其前五名皆由外商企业所占据。全国最重要的28个产业,外商企业在21个(占75%)产业中占有控股地位, 在39个工业行业中,外商企业在23个(占59%)行业中占优势地位;早在2004年,外商企业就占中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的30.2%,2006年,进一步上升到1/3的比重。据全国工商联和有关学者发文说,外资经济早在2005年占中国GDP的15—16%,2006年已达18.8%。

    上述成就中的负面影响,有的已经纠正,有的正在纠正,还有的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这些负面影响的作用,在面临全球经济衰退的严峻挑战时,将会有较充分的暴露,需要从现在起就进行反思,站在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教训,以备应对不测风云。下面仅就开放中的负面影响问题,分十个方面主要从统计上做些分析研究。

    一. 中国划出3.8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创办各类经济特区

    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截至2004年8月底,清理出有各类开发区6866个,列世界之最。其中,国务院批准的有71个,省级政府批准的有1094个,由省以下政府和部门违规批准的达5601个(占各类开发区总数的86.7%)。这些开发区规划面积(不包括2005年以后批准的新开发区)达3.86万平方公里。其面积相当于我国的一个台湾省,或者相当于35个“香港特区”。据报道,截至2004年11月,已核减开发区4813个,占开发区总数的70.1%,核减面积2.49万平方公里,占原规划面积64.5%。其中北京市就从470个减至28个,减少了94%;面积核减了原规划面积的53.7%。即经过清理整顿,已经砍掉了2/3的开发区,这是对外开放政策的重大纠偏。

    二. 外商企业已控制了中国外贸的部分主导权

    到2007年,外商企业的进出口已占中国外贸总额的57.7%。其中,出口占57.1%,进口占58.5%。此外,外商企业还分别占1991-2007年中国新增贸易额的59.7%。其中,出口占新增额的61.2%,进口占新增额的60%。 2007年,外商企业出口交货值高达50794.5亿元,占全国出口交货值总量的69.5%。 1991-2007年,全国外贸年均增长19.15%,而外商企业却年均增长30.2%,高出11.05个百分点。 外商企业不仅控制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主导权,而且还成了中国对外贸易的新的增长点。中国外贸之所以能从1978年列世界第27位上升到现在继美、德之后的第三贸易大国,外商企业的贡献近2/3。1978-1989年我国累计有贸易逆差300.1亿美元,其中1985年逆差高达149亿美元,创建国以来历史新高;到1990年开始转为贸易顺差,截止到2007年,累计有顺差7864.4亿美元,仅2005至2007年三年就达5416.7亿美元,占累计顺差的68.9%。外商企业的进出口在1999年以前都有逆差,2000年才开始出现顺差。2005年至2007年其顺差分别占全国顺差总额的55.6%、51.4%和51.9%。

    三. 中国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经超过了主要工业发达国家

    由于我国越来越依赖国外市场拉动GDP的高速增长,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外贸占GDP比重)逐年大幅上升,由1978年的9.7%上升到2000年的30.6%;2005年猛增为63.8%(此为世贸组织数据,按当年汇率测算为62.9%);到2007年进一步增至66.9%。中国外贸依存度已超过所有8个工业发达国家和2个发展中大国。以2006年为例,外贸依存度美国为22.4%,日本28.3%,澳大利亚34.2%,英国45.5%,西班牙42.6%,意大利45.9%,法国46%,俄罗斯47.5%,加拿大59.7%,德国69.2%,以及巴西21.9%、印度32.6%,中国66%的外贸依存度,仅比德国低3.5个百分点,高于其他国家,比他们要高出6.3(加拿大)至43.6(美国)个百分点。

    四. 外商办独资企业越来越成为首选方式

    将统计局历年公布的数据相加,截止到2006年,外商在华累计办独资企业265289个,占“三资”企业批准总数的44.7%;协议额8288.9亿美元,独资企业占56.3%;外商实际投入额3286.98亿美元,独资企业占48.9%。除了企业个数低于“合资”企业,占45.6%外,独资企业的协议额和实际投入额所占比重都超过“合资企业”,分别 占30.5%和37.6%的比重,大大超过“合作企业”分别占9.7%、13.2%和13.5%的比重(见表1)。

表1 中国1979-2006年累计创办“三资”企业概览


                        项目:个;金额:亿美元;比重:%


















































企业

项目

协议额

实投额

类型

数量

比重

金额

比重

金额

比重

合资企业

270813

45.6

4482.7

30.5

2527.63

37.6

合作企业

57576

9.7

1946.75

13.2

909.08

13.5

独资企业

265289

44.7

8288.9

56.3

3286.98

48.9

合计

593682

100

14718.36

100

6273.7

100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公布的数据汇总。其中2005-2006年数据引自《中国统计年鉴2007》第746页。

:本表不包括合作开发等其他投资,股份制企业统计在“合资”企业中

    一. 掌控中国的制造业是部分外商企业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

    制造业特别是机械装备工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核心和装备部,是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标志。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吸收外资成了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制的主要路径,跨国公司趁机加紧并购我国各行各业龙头企业。他们凭借世界“500强”的位势和公关能力,廉价收购我国制造业中骨干企业的优质资产、独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制造能力,企图控制中国的制造业,垄断中国制造业的生产和市场。到2006年底止,外商总共在制造业开办企业187458户,总投资10412亿美元,总注册资本5924亿美元,其中外商出资4681亿美元;这四项各自占外商在华投资相关总量的68.2%、61%、62.6%、和67.3%;在这18.7万户制造业外商企业中,外商占股份79%。28年来,外商对中国制造业的投资占据了其在华直接投资总额的2/3。

    二. 外商企业在华部分享受“超国民待遇”

    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为了吸引外资就一直对外商投资企业采取优惠政策,使国有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

    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文件的规定,我国对外商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在1994年以前,外商企业在中国的经营活动免征进出口关税、工商统一税及后来开征的增值税、消费税、投资税等。其中企业所得税,国有企业由55%税率减为1994年的33%,外商企业在享受减免2、5、10年优惠之后,于1994年在开发区改为24%,在特区改为15%(减半后为10%,仍维持特区初建时的税率),在保税区减免一切税收。国有企业的名义税率比外商企业高出5-3倍。据近年来调查,外商企业实际税负为11%(香港为18.5%),内资企业平均实际税负为22%左右,国有企业仍比外商企业高出1倍多。而且内外企业的税基不同,内资企业计税工资定为800-1600元,这是2006年才实施的,2008年3月1日升至2000元。而外商企业没有计税工资概念,可以将员工的工资、奖励及外商吃喝玩乐等一切开支计入成本,此举可减少所得,甚至转移利润,以虚亏实盈来逃避所得税。现开业投产的外商企业近30万家。国税局说,有一半以上外商企业年年报亏损,其中2/3以上是假亏损。中国入世后,为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中外资企业所得税的税率应并轨统一,但遭到外商和某些部门、地方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一拖再拖,直到2007年3月全国人大会议才决议中外商企业业所得税同征26%的税率。新的所得税法仍然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税收优惠政策。即对高新技术产业实行15%的税率,微利的中小企业享受20%的税率;对经济特区内的外商企业和服务业税率降为25%。 税法刚通过还没实施,美国政府在4月初提出的2007年贸易报告中,就指责中国这样做“是政府干预的表现”。

    三. 外商企业对中国主要产业和市场的控制日趋严重

    据《经济参考报》2005年6月4日一文报道,中国每个对外开放产业的前5名企业都由外资公司控制。根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中国外经贸部研究院信息中心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等单位联合发起成立的全球并购研究中心的统计,在中国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控制了21个产业,占75%。

    四. 外商在华投资是地区差距扩大的部分原因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了让东部地区先富起来的发展战略,引资的各种优惠政策都向东部倾斜。据统计,1983-2004年外资实际投向东部地区(本文仍按上个世纪的划分,东部地区包括广西、海南等12个省市区——见表3注)的资金总额达4791.1亿美元,占地区总额的87.4%,占全国总额的85.2%。其中,广东一省吸收外资就达1397.79亿美元,占东部地区总额的25.5%,为中西部19个省市区总和的2.01倍;中西部实际引进外资仅为693.89亿美元,只及广东一省的49.6%。按2006年底外商企业注册登记情况汇总,东部地区办“三资”企业238712户,占登记注册总户数的86.9%。其中,广东省有“三资”企业61999户,比中西部19个省市区“三资”企业总数36151户高出71.5%,占全国总户数的22.6%,比中西部合计比重还多出9.5个百分点。2006年外商注册资本7406亿美元,按东中西部地区划分,东部地区有外商注册资本6425亿美元,占外商注册资本总数的86.8%。其中,广东一省就拥有外商注册资本1503亿美元,比中西部19个省市区合计980亿美元高出53.4%,占全部外商注册资本20.3%,比中西部占13.2%的比重高出7.1个百分点。中部9个省区有外商注册资本714亿美元,仅占总量的9.6%,比东部少了5711亿美元;西部10个省市区有外商注册资本266亿美元,仅为东部地区的4.1%,占总量3.6%。

    五. 部分外商企业在华重现了资本原始积累的残酷性

    中国招商引资,兴办“三资”企业,其中一个目的是安排就业。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仅在城镇外商企业就业就达1583万人,占职工总数的13.9%,占城镇就业总数的5.4%;加上来自农村的就业人员,推算雇工总人数可达2800多万人,约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3.7%。就安排就业来说,成绩确实很大。但是在“三资”企业中暴露出来的严重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事例却是触目惊心的。不少外商将劳动强度大、高污染的淘汰产业转移到中国。

    六. 外商企业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先从外商企业的户数看外商企业的比重。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开始只统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情况(指年业务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007年外商工业企业有64541户,比1998年增加38099户,平均每年新增4233.2户。外商工业户数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户数的19.9%,比国有及控股企业占6.5%(纯国有工业占5.3%)和集体企业占4.4%的比重,要分别高出13.4个和15.5个百分点。国有工业户数从1998年的64737户减少到2007年的21067户,9年因破产兼并减少了43670户,平均每年减少4852户。

    2006年外商企业创造工业增加值为25545.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28%。加上规模以下的外商企业创造的工业增加值,其总量约占全国工业增加值91310.9亿元的1/3左右,即外商企业仅在工业领域就为全国GDP贡献了3万多亿元。据粗略推算,加上其他各行业的增加值,27.5万户外商企业大约对2006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贡献了39700亿元,约占全国GDP210871亿元的18.8%。这与全国工商联和有关学者发文说,2005年外资经济占中国GDP的15-16%大体吻合。 因为2006年仅规模以上外资工业企业就比上年新增工业增加值5077.5亿元。

    当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掀起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开始遭遇反向逆转,美国正迈入新一轮经济衰退。世界经济主要引擎发生的重大故障,将给包括中国经济在内的全球经济带来大的冲击。中国及时的改革开放政策有力地抓住了难逢的历史机遇,成为这轮全球化的最大收益者。现在,它正因此而面临来自全球化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对于这一挑战,由于上述十个方面的原因,它所承受的成本也将是沉重的。

    注:本文是原文的节选,原文全文已经发表。2007年的数字都引自2008年《中国统计摘要》,在脚注栏内未加修改。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