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各位来宾,同志们,朋友们,我把下面一场报告的报告人给大家做一个介绍。我们进行报告的是澳门赌场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石元春教授,石元春院士长期从事土壤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做出卓越的贡献,他曾经获得过陈嘉庚农业科学奖,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石元春教授还是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并曾长期担任给过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创造和积累了农业生产的经验和知识为人类的文明做了杰出的贡献,农业生产和农学知识的发展,既立足于科学技术,也蕴含了人文精神。石元春院士在这在方面有精到的研究,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下面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石元春院士发表演讲。
石元春:
同志们下午好,还没看到我这个人,就看到了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有点说头,头一个是拉丁文的字母,从15世纪以后就广泛的在英语中应用这个Cultura,这个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是文化,一个是栽培,而农业就是Agriculture,所以农业和文化的关系是很密切的,我总想找点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我的题目就是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其实这个题目我也不熟,我犹豫好久我讲不讲这个题目,因为我不熟,你让我讲熟的东西我可能比较自如一点,不熟的东西,我讲起来比较费劲,大家听得也费劲,但是我还是愿意接受这个挑战,就是将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关系,通过农业的发展历史考察一下,我不想放过这次学习和自己思考的机会,所以我今天要和大家谈的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东西,而是一些思考过程中的初步的结果,和大家一起交流。
农业发展的历史是一部科技与人文互动的历史,有时候它是和谐的,有时他们是相悖的,有时候这个关系很清晰,有的时候又非常的模糊。首先我讲讲农业文明早期的科技与人文的互动,所谓早期实际上至少是一万年,如果最早发现农业开始大约有一万七千年,我们就大约从一万年左右开始,这是农业早期文明的科技和人文互动的情况。大家看看这个是北京猿人遗址的外景,还有一个是马坝人的外景,这个马坝人比北京猿人稍微晚上以后点。但是看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我们老祖宗是住在山洞里,因为在山洞里比较安全。所以早期人类一般都是以穴居为主体,真正从山区走向肥美的平原是从有农业开始的,因为有了农业,就是从旧石器时代进入了新石器时代,这张图是半坡村的,这个圆圈就是一个村子,这个是他们的房子。自从有了农业,把动物和植物进行驯化,进行养殖和种植,就使得人类由山地走向了平原,由当时的渔猎生活到了养殖生活;从采集果实和种子的生活,到靠自己种植的生活;由游动的居住到一种定居。同时人类从这个时候开始营养比较丰富了,而且营养一丰富,这个是人类学家已经有考察的,我没有这个数据,人的大脑的量就增加了,智力发展比较快,就是智能阶段了。同时,在定居以后,人口增长也快了。所以,是人发明了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开创了农业,同时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的开创也改变了人类自己。所以,自从人类学会用火以后,一个人类最大的发明就是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和农业,因为渔猎采集已经有4500万年的历史了。而且在9000-5000年的时候有一个气候最佳期,这个时候他们就慢慢自己种了,有些东西抓住了吃不了,就圈起来养起来,慢慢就驯化了。我这里给他们看这个表,野生动植物的驯化从羊开始、猪、鸡、蔬菜、水果、花生、养蚕,一直到距近4000年千发现了大豆、大麦、牦牛、骆驼。基本上在农业文明初期,就是原始农业时期,所有这些东西都发现了。在现在8000年前的河北赤桑文化,在他的遗址发现了80多处粮食还有猪、鸡、狗的遗骸。还有距今7000-8008年的仰韶文化,以及距今7000多年的河母渡文化。所以达尔文就写了,他说家养族的最大特色之一,是我们看到他们它们确实是不适应动物或者植物自身的利益,而是适应人的使用和爱好。他当时是指的狗,而且观赏狗或者是狩猎用的狗,这个对狗并没有利,但是对人是有利的,还有斗鸡等等,所以驯化出来的动物和植物和原始状态已经有很大区别了。1997年有一个生物史的专家提出来,人类层栽培过的3000多种植物,保存至今的只有150多种,主要的只有15种,几乎都是在原始农业时期完成的,原始农业对我们人类贡献是非常之大的。
那么原始农业以养殖和种植作为核心,而形成一套它的科学的体系,比如像农具,在旧石器时代只是狩猎和渔猎,或者是采集的石器,而到了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刀耕火种了,到了后期就是锄头耕作的时期。然后就是造陶。陶器无论在中国,还是罗马、欧洲,中东一代,发展都非常出色。我们国家在7000年以前就有很好的陶器,而仰韶文化的色陶在世界都是有名的,大家看这个瓶子,很漂亮。在冶金方面,埃及和希腊用锡铅共同冶炼的金属,还有中国发现大量的青铜器。还有纺织,你们想没有想过在五千多年前,织出来的丝绸制定的光洁度接近于现在。另外是天文和数学,古埃及用天狼星预报尼罗河的水域泛滥,非常准确,另外中国的阴历定为四季,一年366天,比现在就差一天。另外用火星告诉农民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另外数学,你们可能不会想到,在4500-5000年之前就开始有十进位制了,而且可以对三角形和四边形的面积求得非常准确,当时的圆周率是3.16,这个是4000多年以前。所以当时尽管是早期文明,或者是原始农业文明,它已经围绕着当时的种植和养殖是分不开的,所以种植和养殖成了当时一个核心的主导的体系。
我们看看人文是怎么和它互动的,庄子有一句话叫做神农之世,耕而食,质织而衣,无相害之心,是谓同德吃自慈之隆也。恩格斯讲这种十分单纯质朴的氏族制度是一种多么美妙的主义,这要叫原始共产主义,确实是非常美妙。人文出来除了氏族制度以外,推进了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外,另外就是敬畏自然,崇拜图腾,神话农作,这个图大家都很熟悉叫做女娲补天,女娲是女皇,天上有个洞,总最是下雨,就有灾难,他她就采了五色的石头去把天补上了,后来灾害就少了,这个就是用神话来表示。无独有偶,在希腊时期的雅典娜这是一个女神,他是智慧之神也是农神,这个雅典娜是个女的,但是他也能打仗,在希腊的雅典有两个人要争夺做雅典市的市长,那个时候没有市长,就是做头。一个说我是一个男的,一位武士说我能够保护雅典,他拿他的斧头在雅典山上砍下去马上出现一个战马。但是雅典娜在这个上面一点出来一个橄榄树,它象征了和平和生活,而且雅典娜教交给雅典市的农民和群住如何种植橄榄,如何养猪养鸡,所以叫他智慧之神也叫农神。所以过去对待农业的美好都用神话表示。我们国家历史的盘古开天,三皇五帝,都有一系列的神话,非常美好,非常有意思。
所以,我简单总结一下这6000多年来,渔猎采集的实践和冰期后气侯气候的最佳期,激发了人类对野生动植物的驯化,正是因为野生动动植物的驯化,开始了初始性的对科技和人文的推动,都是围绕动植物的驯化,因此在科技人文当中处在一个中心的位置。另外氏族制和敬畏自然的人文环境,低科技和低生产力水平的良性互动,一直是和谐发展的。
下面我讲到的农业文明时期,就已经进入到正式农业文明时期了,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之间有了双重的良性互动。地球的表生圈,因为地区有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等等,表生圈有一个地质循环,一个生物的循环。地质循环就是陆地与海洋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循环,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就是生物学学的小循环,包括整个生态系统和生物界的生存之本就在于有了这么一个小循环。大家看看,首先地球上除了他自身的核能和早期存在的热能以外,外来的能源是太阳能辐射能,而过去没有高能植物的时候,这些辐射能都反射掉了,而了植物以后就开始有了光和作用,开始把光能转换为化学能,这是能力能量之源,地球上除了核能和热能之外,对我们最重要的就是生成的化合物,最后把生物需要的物质在土壤中慢慢聚集,这个圈越转越大,不随地质大选循环跑了,形成了一个生物学的小循环,这个生物学的小循环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现在我再讲讲农业生物学小循环问题,养殖业、种植业,种植业以后我们可以把种植业初级产品做饲料,做来进行养殖业,种植的产品和养殖的产品给人,人作为一个能量的来源和营养的来源这么一个循环的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这个植物,除了人把种子拿走以外,又把大量的秸秆放到地里去了,又回到土壤,。养殖包括动物的粪便,也回到了土壤里面,另外人生活中的废弃物,也回到土壤中去,甚至人死了也是入图土为安,还是还到土壤里面,所以最后的东西都是集中到土壤里面去。所以围绕这个系统,我们有土、肥水、种、耕、养、饲、保、管、工这些技术手段来保证。那时候物质循环代谢的总量,在踏歌时候循环和代谢的总量和规模,和当时的人口和需求,以及环境的容量是相适应的,不存在人与自然矛盾的问题,也不存在环境问题,如果说我们越是精耕细作,越是科技进步,对物质和能量的利用效率越高,这个循环越有效果,不矛盾,科技越发达,循环越好。所以概括一句话,建筑在可再生的生物质闭合式的物质能量循环基础上的,与自然相和谐和可以持续的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或者叫农田生态系统,和自然完全是相适应的。而且这里面有一套农业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农业叫三才理论,主要是吕氏春秋这句话,“夫稼、为之着者人也,生之者地下,养之者天也”,,另外还有三宜论,物宜、时宜、地宜。另外还有细作,还有相生的理论,提出来各种生物之间相生相克,把这个关系找到。所以现在我们一直到至今,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队美国对中国的轮做倒茬、这些种植技术他们非常佩服。还有一个循环论。这套理论体系保证了这他技术的体系。
另外看看一些哲学基础,我们知道劳资老子《道德经》里面讲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打法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就是庄子讲的天地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还有对客观世界的循环往复,有自己规律的东西,所以荀子在《天问》中写的“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中国的哲学起源是诸子百家,而且比西方的文艺复兴早几千年,现在道德经已经翻译成十七八种语言了。但是现在来看当时这样的思想也不是凭空而来的,我认为这种哲学有它的自然科学基础,就是与当时的数学、天文,就是原始农业时期的数学、天文、地理这些进展,使得这些先贤能够理论概括出这些东西来。另外还有诗歌,关于农业方面的诗歌非常多,最早就是诗经的小雅,这一段里面两次提到曾孙是弱,增孙曾孙就是周王,丰收了周王带着他的媳妇和孩子一起庆祝。另外有些诗很很有名的,比如说当时士大夫有时候想归隐田园,最有名的就是桃源铭,他说一个诗是开荒南业际,守拙归园田。下面是王驾写的《鹅湖山下道梁非,豚栅鸡埘板掩扉,森柘,影斜春社三,家家扶得醉人归。还有“锄和禾日当午物,汗滴禾下土,谁是攀知盘中餐,粒粒解皆辛苦。”等等,这些都是对农业社会的歌颂。同时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兴起对农村生活也有歌颂,这个是《论农业的》里面,他说的这个开设大地人的时候,是他说各方面都是非常有教养的人,也被认为是罗马在农业方面最大的权威,因为他经营得好,他的田桩在许多人看起来比别人宫殿式的建筑还要靠看,因为别人到他这参观田庄住所看到的不是路克路斯的画廊,而是满桑着果实的仓房。这个是描绘田园诗的画。还有耕织诗,这个是诗画配,不仅有诗还有画,不仅是老百姓,不仅是文人,而且是皇帝干这个事,就是皇帝做农业推广。大家看看这是爱新觉罗.玄烨的诗,他让他的儿子和孙子都必须题提诗。后来还有乾隆的,他是讲织的写过关于织造的诗,他的诗讲的“织女工人午夜多,莫将容易看丝罗,银灯照处放成寸,已自循环掷万梭。”皇帝能了解得这么具体不容易。大家看看这个天坛,北京有九坛八庙,九坛是哪九坛,你们知道吗?我也不知道,我刚查的。九坛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祈谷坛、先农坛、先蚕坛、太岁坛。在当时大的人文环境又是农业文化,体现的这个特点。所以说在当时农业文明时期有双重的和谐互动,一个就是农业科技和生产和自然之间是和谐发展的,另外周围的人文环境,生产关系,农业的社会地位非常高,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科技理论,无不对农业发展起到的良性互动的作用。这就是农业文明。
现在我们看看近代农业是怎么回事。传统农业出现危机主要是人口爆炸,全球特别是中国,18世纪开始人口出现了爆炸。首先在1800年的时候世界人口达到了10亿,到1900年达到了16亿,到1950年达到了25亿。大家可以看看1644年明朝的崇祯皇帝的时候时候我们就达到了一亿五千二百五十万,到了清乾隆,人口发展到三亿一千万,到了清朝末年达到四亿三千六百万,到了新重中国要成立的时候是五亿四千万。大家知道连战爬中山陵的时候,是392阶,那个时候正好是3.92亿中国人口。这个时候就是人口爆炸,在这样一个循环的基础上满足不了人口爆炸对农产品的需要,所以出现了第三个阶段的问题,就是工业革命,这个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非良性互动。工业文明时期,工业化的农业处在双重的非良性互动,由于有了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同时又产生农业的科技革命,因此产品产生了工业化的农业,或者是我们叫做近代的农业,这就是近二百年历史的情况。到19世纪中叶开始传统农业出现了一场科技革命,第一个是农业化学革命,这个是德国化学家里比西里比希的学说,他说过去认为植物在土壤里面吸收的是有机物,但是他通过大量研究发现植物吸收的不是腐败的有机物,而是吸收的矿物质,简单的无机的矿物质,而且主要的成分他当时提了九种,氮、磷、钾等等。这个里比希里比西是非常了不起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说的不算,。这个是马克思说的。马克思说紧紧仅仅一门化学,使本世纪获得了很大的成就。他说德国的,新农业化学,特别是里比西和XXX对于这件事比我们经济学家加起来还要重要。大家看看那个时候在19世纪,现在20世纪的化肥的用量,1913年这个数字是全球51万吨全球,以这个为1,到1949年是变成了7,1994年是173,1999年是277,仅仅是不到100年。再就是合成量素尿素,就是农药。再一个就是生物学,就是XXX的细胞学说,这个是1838年出现的,还有大而文达尔文德的进化论是1895年的,还有孟德尔的遗传学是1866年的,所以生物学有很巨大的突破,因此有了现在的育种科学技术,而且1913面年美国出现了杂交玉米,1968年在中国出现了杂交水稻,1962年第一台拖拉机就出现了。这个是一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接着就是农业化学、农业机械和电力进入到了农业了。有了化肥、有了农药,有了地膜,有了拖拉机进入到原来闭合式的体系,传统的农业还是了到了工业革命时代,有了一股强大的外援性的物质,这个不是生物质内部的循环,而是外部增加很多的能源和物质进来,这样造成了闭合式变成开放个式式的了。这样一个大的循环的变化,产生了什么问题,出现的产品有什么问题,这个是大家很关心的问题。首先,大家看看这个曲线是中国、美国、法国在20世纪相等单产增长量,前50年每公顷增长0.4公斤,后几十是增加30多公斤。在这个高速的发展过程中科技的贡献率是73%,其中化肥与农药的贡献是占到5成,新品种占到3成,灌溉是两成,这个是对20世纪外援性的物质能量进来以后发生的变化。那么大幅度的增加投入,这是指的中国,1949年到1999年,化肥增加了720倍,农药原来是没有,现在是131万吨,地膜有1.5亿亩,机械动力增长了6125倍,灌溉面积增长了325倍,这么多的投入到了这个循环里面来了,粮食总产增加了4.5倍,肉类增长了27倍,过去每个人人均吃四公斤肉,现在吃47公斤,禽蛋总产增加了53倍,而且人口从五亿增加到13亿。是不是耕地面积扩大了呢?不是,而是减少了2000万公顷,就是单产单亩产出增加了,为什么增加了?因为大量的投入进来了,所以这个绝对是正面的。但是高投入,高产出,也出现了高成本,还有高资源环境的代价,农民的收入不高,而且是不可持续的。这些物质投入进来以后,造成了化肥的面源污染,大家看看我们国家五大淡水湖已经有四个是富营养化了,除了人的生活用的以外,主要是化肥的面源污染做了四到五成的贡献。农药的污染,大家知道有一本很著名的书,就是《寂静急进的春天》。废弃物的污染,我们有两亿吨的秸秆在烧。还有白色污染,我们每年有上千万吨的有机石油机的塑料。还有我们食物安全,大量的耗能,美国有名是石油农业,没有石油美国农业就没法运转了。这就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成本,高资源环境代价,而且农民收入不高,而且并且是不可持续的,这就出现问题了。
近代农业工业化时代农业的这个人文环境也不好,,出现了人类中心主义,。因为工业化发展的初期,从即文艺复兴就是有人类中心主义注意,当时的人文就是以人为中心,过去是宗教,以神为中心,后来把这个神赶下神坛以后,人成了中心,而人类中心主义进一步发展就是人定胜天,在农业上说人有都大胆,地有多大产,战地斗天,人进沙退,实际上人进沙也进,人退沙也退。因为在工业时期农业不是主导产业,所以就出现了工高农低论,城乡二元论,你们的父母辈知道农村户口是不能进入城市户口的,到现在可能好一些了,但是还有一个限制,农转非,这个是人生一大飞跃,转成非农业人口了,可是不得了的。另外,市场经济的价值观和激烈竞争中,农业始终处在一个弱势的地位。所以,这个人文环境对农业和农业科技发展是相当不利的。还有一个,刚才有同学采访我,说作为你是一个科技工作者,你觉得对媒体有什么看法?下面我有一些看看什么看法,市场经济大潮中科学是无奈的,你看这个人是不是这样,非常无奈。当时90年代黄河断流以后,媒体铺天盖地而来,说我们母亲河要干了,我当时说莫名其妙怎么敢干了,我说除非这个领域降水量减少才会就干了,所以我当时是政协委员,我在政协里面发表不同的意见,我说这个媒体说话过分了,后来调动大量的资料,降水量没有降低,只是有波动被动,主要是管理不善造成的,后来管理好善了,也不断流了。更有意思的是沙尘暴,昨天还有点,在那个是1996、1997年的时候,沙尘暴来了不得了了,好像好象我们地球要有毁灭了,要改造沙漠,我们要向沙漠进军,要改造沙漠,这不是瞎扯吗。你们看看这个照片就是在媒体的非科学的东西的指引下,把朱镕基总理弄到了2000年的时候视察了河北的一个村子,叫丰宁小坝子乡榔头沟村这块沙地,朱镕基当时大发感慨,这个不得了。当时有好多这个东西种报道,这个是把这个房子埋了,一看这个不得了,说沙漠化已经到了北京边缘,沙漠已经成为悬在我们首都上面的一个悬剑,甚至提出来是不是北京要迁都。我说胡说八道,我说了一句话,我原来是从事地学工作的,我说没有沙尘暴哪有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不就是沙尘暴出来的吗。其实朱镕基总理那个时候也受到误导,受骗了,这是一个什么,这个是永定河河床沉沙,和沙尘暴没有什么关系,上当了,已经投入了2000多亿了,搞一个保护带,根本不值这么多钱的。这个是我照的相,这个是从银川高速走上,就是几个铁丝网一拦,那边是沙漠,这边就是草地,就是不要人进去,五到七年覆盖率已经达到50以上,外面就是沙漠。这个就是我在朱镕基政府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的时候,我提到的,我说我们总要人去改造自然,但我们忘了自然本身有自我修复的能力。这句话朱镕基总理听进去了,在他的工作报告里面就有了这句话,我们在加强自然的同时,要注意发挥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可是有的就非得要在荒漠地区,也没有水,非得种一排树,什么比如三北防护林,东北还行,你到了400毫米以下的降水量地区种树就完全不行,就是瞎扯,都死了,叫人参观的都是浇点水还活着的,这个也是小老头树,将来也要死了。而且这个沙尘暴是飞来的,不是地上滚来的,你用这个能挡住什么,我说长城是挡住骑兵的,而挡不住飞机导弹,长城现在就是用来参观的。所以我说媒体做了很多的好事,但是有时候他也做了很多非科学的东西造成了对科学的误解东西,使得科学变得苍白,科学家变得无奈,麻烦就是说这些事情还能够误导我们中央领导,退耕还林,一下就几百个亿,上千个亿下去了。我们的科技工作者也有的是出于单位的利益,我要搞项目,有时候是出于单位要出名,或者是门户之见,或者是不同观点,也不见得我今天说的都对,但是相当多的人都同意我的,我发表了很多文章,所以我的文章不在学术杂志发表,我在报纸上发表,这个社会影响大,这个也是在运用媒体。最近我是参加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农业组的组长,我推荐了一个重大专项,就是类似于探月工程,类似于两弹一星的重大工程,我推荐了一个叫农民生物质工程,我非常感谢媒体,我写的文章都发表了。可是就是不到一个月以前,我们开的会,发改委开的会,我做的报告,还是四个院士做的报告,可是那一个记者没有跟我们说第三天就发表了一天重要的通栏的标题,说用两吨玉米换一吨石油核算吗?我说我们说了半天不是用粮食,用粮食就完了,有粮食安全的问题,有时候帮倒忙帮的得我无可奈何,但是有的时候非常可爱,他宣传起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越是媒体越需要科学的介入,越是媒体就要在科学问题上多尊重一些,过多客观一些。刚才有的研究生记者采访我,我请你们千万注意,这个自然界就能搞50%的覆盖率,你偏要放羊啃,这样的话,生态环境搞不好。农业要是是要经营的,挖干草,过渡放牧,乱砍滥伐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等等。我们在工业化的文明中,人们都在浮躁,在追求利润,追求个人,或者是单位的价值的实现,而不科学变得相当苍白无力,人文很重要,在双刃剑的时候,科技到现在越来越是双刃剑了,所以你弄不好的话,就把伤自己那便面磨的快快的,让人进步那一面不磨,最后伤到自己,是很惨的。
所以,在工业文明的时候农业的双重非良性互动,首先是农业科技和生产和自然是非和谐的模式,而且人类中心主义,城乡二元、价格剪刀差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上来出现了,农业很难受。所以工业文明时期农业是非主体产业,但是又是基础性产业。所以对人文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近代农业科技突出的正负效应,使农业处于社会矛盾的中心,世界都有这种情况,这在我国表现得特别突出,世界都有,但是中国表现的特别突出,这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2003年大减产,减少到了4.3亿多吨,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又上了500万吨,这个确实是立竿见影的,但也是是有限的,而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下面讲讲有没有希望,是有希望的,这个是我最后讲的希望所在,就要构建后工业文明时期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互动。也不是说一一提到工业文明了,就一定是非良性的,这也不一定,可以构建一个在后工业文明时期的人与自然、科技与人文的双重良性的互动。有三个条件:第一个,是不是有新的科技驱动,除了化肥、农药、农机、电力以外,是不是还有新的科技驱动。第二,我们开放式的循环,能不能持续下去,刚才说的是持续部下不下去的。第三个,新的人文环境能不能构建。这三个条件,有了这三个表现,我们就可以出现一个高科技和高生产力水平的农业双和谐的互动。新的科技驱动,有了已经出现了,下面将会跟跟大家提到讲。第二个,开放式循环可以持续吗?可以持续,这个是有条件的。第三个,新的人文环境怎么办?这个是我感到最困惑的,感到难度最大的,提出来和大家讨论。
20世纪下半叶又发生两个重大的科技事件,一个是大家知道的发现的DNA的双螺旋结构,使得人们对生物的了解从细胞水平进入了分子水平。同时使得人对这方面了解基础上的控制产生了遗传的工程,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的转移和工程来讲,可以重新构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科学上的发现。第二个就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出现,这个对农业也是影响极大,除了这两个以外,还有航空航天、自动控制、新型材料,这些现代工程技术正在加速对农业的武装。所以说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主导的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全球兴起,将使得农业科技提高到一个全新的高度,不完全是化肥农药的事了,这个完全是新的阶段和新的层次上。现在看看还是这个循环,这个循环可以有负面的影响,但是我们通过科技进步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不是必然的,因为我们科技的成熟度不够,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存在了上千年,而我们这才100年,这个科技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必然的是负面的,也可以是正面的。如果我们用传统的农业理念,天、人、地合一的思想,用现代的思想把非良性模式转为良性的模式。这个是现代农业系统模型,这个在发达国家是很普遍的,大家可以看到看,土壤、作物和畜牧的模型,这个模型他把土壤、作物和动物构成一个整体,在一个模拟模型中考虑到经济因素,也考虑大环境的质量,这是一个整体的系统,这是这个概念的模型,这个模型已经不仅是用技术实现它,所以现在不仅是生态的观念,还要有生态技术和生态产品。这是一个养猪场,这一套系统,包括热热量,还有粪便的处理,所有的能源达到最佳的利用、,最优化的配置,这是一个农场的典型。除了养殖场以外,还有温室,另外这里有一个沼气池,不仅能满足他生活需要,他饲养的需要,而且他可以向工业上输电。所以,我们从现在的技术上来讲,都是可以做到的,这个是精确农业,完全是可以精确的播种,精确施肥,精确的喷药,精确灌溉,这个完全是用航空航天的3S技术,摇杆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构成的一个精确的系统,这个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觉得技术没有问题了,当然不是现在,但这个说明现在我们已经看到这个前景了。
但是我觉得,最难的是什么?就是人文环境是可以转变的,但是又是非常困难的,这个是我想讨论的,可能里面一些观点不一定合适。刚才说大人文环境了,人类主义,战天斗地,城乡二元,共工高农低等等,这个是人文环境不少,但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1991年在荷兰的宣言,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是从这个宣言开始的,紧接着1992年就有了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21世纪日程,另外还有《京都议定书》,另外还有最近这几年,世界观察研究所的布朗先生写的《B模式》,他写的生态经济,他认为今后的生态经济是驾驭一切经济之上的经济。我说我们这些搞农业的人,搞生态的人还没有他这么大的魄力说驾驭一切经济之上的是生态经济,我们觉得挺对的,但是觉得他挺有魄力的,根据很多不是很准确,但是他登高一呼,冒叫一声。他说工业发展的A模式就是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牺牲环境为代价的A模式,这个是工业革命二三百年来的模式,他说现在必须用B模式,这个书肯定有的同学看过了,没看过的请你们看看,很有意思,我是系统的地看过了,很好。同时我们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提出来可持续发展观,作为我们国家的战略,因为我们最近提出来科学发展观,今年我们又提出来构架一个和谐的社会,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社会,所有这些都从人文的价值讲,都是顶级的概念,都会长时间起作用的概念。当然有了概念不等于现实,要现实还有很多路要走。到底如何改变农业弱势地位的人文社会环境呢?我感觉我们国家现阶段采取的办法是什么呢?就是一碗饭三个人吃,改成一碗饭一个人吃,就吃饱了。用城市拉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这个是对的。就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很多,都是效率很低的地在干,都很穷,现在把一部分劳动力转移,已经转移了一亿多了,现在还有两亿转出来,转出来上哪去呢?转过来农民吃的还是一碗饭,所以我提出来是不是考虑再此理念和政策的同时,发展是硬道理,一碗饭变成一锅饭,有没有这个办法。如果要变成一锅饭的话,就要抹掉一条线,新划一条线。变一个战场为三个战场,变传统农业危为物质产业,传统农业就是畜牧业、到麦、棉、猪、牛、羊,现在中央已经把产品的粗加工和农业仅仅紧紧结合起来了,给农业、给农村、给农民开辟了第二战场,这个战场是非常大的。现在农业GDP大概是三万亿,我们国家食品加工仅仅是40%,一万多个亿,而在发达国家是它的250-350%,潜力极大。如果不把这个归到农业方面一块的话,现在这块管的农业部也有一个司专门管理这方面事务。现在我提出来一个问题,就是去年开始参加制订的发展规划的时候,我提出来生物质产业,不是利用农产品的加工链条,而是利用作物的秸秆,畜禽的粪便,林业夫妻五废弃物、等这些资源来生产淀粉和木质纤维素,最后生产生物及基化工及能源产品,这个在上个世纪美国一些发达国家在风起云涌地的在做。去年6月份我跟温家宝总理汇报的时候提到这个问题了,他说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他说我昨天美国两位前国务卿要找我进行战略对话,我想听听他们说什么,他们两个第一个说的就是能源问题,而且这里面就提到了生物质能源问题。而且美国现在提出来将来到2020年的时候20-25%的材料和能源将是生物质这块的,发展非常快,2050年要达到50%。因为生物质不仅是出来能源,它可以用一两千中的生物化工产品。我们初步估算了一下,现在传统农业的GDP是三万亿,那么在生物质的能源和化工产业可以达到六万亿的GDP,这样就是九万个亿了。这样加起来,就不是一个简单的农业的问题了,只有这些发展了,农业才有希望,再也不会工到高农低,而是界限慢慢模糊了。我要划这条线,就是变传统农业与工业界限、微生物性产业和非生物性产业的界限。现在我们生物性的终端中断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与农业生产过程的关系越来越大,现在小孩性早熟,你说明吃的东西里面就有问题,还含有一些激素的东西,你必须开始就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和农业生产过程关系越来越大,而这两种生产过程的紧密联系,把农田生产和工业化生产联系起来可以降低成本。再一个是技术的层面,技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差异远大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的差异。现在工业这些化学的院士们,相当多的愿意和我们生物学部、农业学部合作,当时的化工在18世纪开始,大量发展是在19世纪的德国。现在他们也有他们的路子要走,有他们的困扰,但是现在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和生命科学相结合。所以说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差异,因为现在很多是工业生物技术和农业生物技术都是生物技术,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所以所说生物性和非生物性的差异远大于传统农业技术和工业技术的差异,农业劳动的信息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社会效益方面,农业生产将推动整个生物质加工产业和城镇化的发展,生物质的企业我刚才说了三个战场,将在我们国家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出现各种各样的生物质企业,这个绝对石油利于是有利于从源头上解决三农问题。你也没有必要非得把农民都要转到城里来,城里还有下岗职工,这个有一系列的问题,最起码过春节,火车就有问题。 而且这个有利于逐步消除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脑力和体力的差别。我们尽管说要实现这个远得狠,可能好几百年,但是现在逐步消除城乡差别、脑力和体力差别、工农差别,我们把工业生产和农田生产结合起来,是一条道路。所以必须把传统的工业和农业的界限模糊掉,而产生一个新的划分,除了服务型产业以外就是两个产业,一个是生物性产业和,一个是非生物性产业,这个纯粹是匪夷所思,这个是不可能的,国家发改委不可能做这个,联合国也不可能做这个事情,只要农业的一赚钱都变成工业的了。
所以,我们大家看看这个GDP,从15世纪开始,我们以1500年五为1,这个自然来源是(英)的一个资料,它是1500年为1,到了1820年就变成3了,增加了两倍,大了1990年1900年是8.2,到了1950年就变成22%22,到了1998年变成135,突然增加上去了,就是说现在的GDP,整个经济的总量规模从20世纪中叶以后急剧生长,经济总量和规模急剧增长。它背后的依据是什么?经济总量的高速度的上升,物质原料投入必将高速度的上升,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也要增加,实际情况是什么?我们的能源越来越少,现在分类就是可再生、可循环的是什么,是生物质,而且这个循环是早两循环,越转越大,为什么?我们通过人为干预,他最终是辐射能、日光能转化的,越来越大。而非再生和可循环的金属的铁、铜、铅、铝,也可以循环,我回收以后还可以重新铸造,这个是越循环越少,是非再生的,是减量学循环,而且非再生的就是不可循环的化石能源,还完了,也许就是几十年,当然煤炭可能还有10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个情况就是生物质这块,将来不仅是吃饭、穿衣的问题,而大量的材料,包括生物材料,包括生物钢,防弹背心,我们有一个博士生导师就搞生物刚,他通过基因工程使得蚕吐的丝既有丝的特性,而且和钢的特性一样,他要做成衣服做成防弹衣的话,就不像现在这么厚了,和衣服是一样的,但是现在还没有做出来,这是973的项目。生物塑料现在已经慢慢取得重大突破了,每年全球大约是1.5亿吨的塑料造成污染,现在是生物替代了,用乳酸聚合发酵,聚乳酸,高分子的。所以生物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产业。
现在我总结一下,动植物的驯化到金属农具的使用是经历了五六千年,金属农具使用到化肥农药奖励了3500年,化肥农药到生物技术是用了100年。那么有不同的农业的时期,现在我们需要构建的高层次的,开放式的生态系统,是可以持续的双重互动的生态系统。最后这篇就是农业科技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实践与积累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6000年的动植物驯化实践,而且是不断的积累,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原动力,而发展过程中,有量的之类积累和质的突破,整个过程是由一系列的突变,像过程刚才说的铁器的问题,驯化的问题,化肥和农药化学产生的问题,生物技术,都有几个大的里程碑,很清晰,一个里程碑带动一个时期里面科学体系。整个过程是有一系列突变,就是重大科技发现、发明构成的一个串珠的项链。科技是要有很多里程碑式重大发现串联起来的。科技与人文的互动,概括了四点,第一包括科技与生产,它和自然以及与人文之间的两种性质的互动,就是我说的双重,两种互动,一个是科技生产与自然的互动,一个是这套系统与周边人文的互动。还有一个互动有良性的和非良性的,和谐的和非和谐的,这个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笼统说它和谐或者不和谐。第三个,存在农业文明时期的双重和谐互动和工业文明时期的双重非和谐互动。最后说通过科技管理进步,可以使农业科技生产与自然的非良性互动转化为良性互动,也可以通过观念和战略思想的转变,构成工业文明时期的农业与人文的良性互动,这个是可能的。你别看这条线,这条线换一换可是大事,可起大作用了。咱们国家文化大革命期间不是经济处于崩溃了嘛,最后不就是邓小平说了四个字,一个是改革一个是开放,今天连战都往我们这跑了,20多年我们的改革开放政策。所以,抓住这个核心问题,就能带动起来。这就叫做战略。
主持人:
非常感谢石元春院士给我们做了一个非常精采的演讲,他这个演讲,我听了之后觉得有一个解放思想的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时间关系,我们下面让我们听众提两个问题。
提问:
我是澳门赌场研究生院记者团的记者,您曾经担任过中国农业大学的像章校长,而且又负责我国农业中长期科技规划,我想请问您,您认为我国现在农业发展最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而在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中最突出的问题又是什么?
石元春:
这之非常好的问题,我简单说一下,农业大学有点办不下去,因为只要挂上农业这两个字以后,招生的生源分就往下降,分高的就不上农业大学,所以农业大学有的大学校长有一个高招,就是农龙化笼统化,把农业两个字抹了,我学生的考分就上来了,叫去农业化。我说这个叫下策,上策是把农业这两个字的概念,就是我刚才谈的界,不要把它和工业的界限本来已经逐渐模糊的过程中要强加给农业,工业在这二三百年中在发展,农业也在发展,我们为什么非要自己故步自封,划地为牢呢?我们为什么不跟工业融合,跟工业发展,不是我想占沾工业的光,而实际上生物性产业比工业产业潜力大得多得多,我说你们校长为什么不在这个问题下点功夫呢?谈谈什么是现代农业。所以为此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写了不少现代农业的文章在呐喊,而且到处做报告。这个就是回答你第一个问题,农业的人才绝不是传统的小农的人才,而是大农业的,现代农业的,能和工业融合,和全生物质产业的人才。所以我当时当校长的时候,我重新把北京农大的学科结构和运行结构做了调整。
第二个问题,我觉得当今我们国家农业的三农问题解决有当务之急,有治标的,但是也必须要有长远的、战略的治本的办法,要标本结合。但是我还是相信,如果这路子对头,再说白一点,这几条线划得好,跟的上的话,没有什么问题,也许二十年、三十年,我想一个新的科学体系就会建立。我曾经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个信,我说我们中华民族是敢于创新的民族,是敢于突破旧的程序的民族,是敢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我相信在这个问题上我可以做到这一点。
提问:
我是澳门赌场管理干部学校的一名学生,我想在提问问题之前想表明我的一些想法,包括在您讲话过程中可以说掌声不断,精采连连,我们都被您精辟幽默的语言,或者是见解说折服。我们有一种感受,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带来的精采的报告,使我们受益匪浅。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可以说发展农业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很多,刚才您的PPT也写了包括污染问题,包括农民工流失的问题;您认为在中国现阶段的国情,中国农业如何走向良性循环的道路,我想您用精辟的语言,或者是高屋建瓴的语言给我们概括一下好吗?
石元春:
这是在考我。怎么能够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技术上要从现在依靠资源、破坏环境、与环境不友好的技术体系,全面升级转入到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与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体系,这个我已经在2020年的科技规划中提出十大技术的如何转移。第二点,我们谈到不仅要科学技术本身,而必须要有一个比较好的人文环境,在这一点来讲,我确实感到难度很大,很艰巨,但是我相信还是能够逐步做到的,我还是有信心的,也希望大家跟我一起有信心,一起来改变我们这个农业大国的、农业古国的,和八九亿农民现在生活的状况,我想这个事情我们大家应该一起做,不管你学农的也好,不学农的也好,学什么也好,社会科学也好,工科也好,理科也好,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的产业。所以,我希望大家关心农业,关心农业科技,关心农业成长的人文环境,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石院士给我们精采精彩的回答,我们这个提问就大这,下面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石院士给我们再的精彩精采的演讲和对提问的回答。
(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本文版权属澳门赌场研究生院,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