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繁体 | RSS | 网站地图 | 收藏 | 邮箱 | 联系我们
首页 新闻 机构 科研 院士 人才 教育 合作交流 科学普及 出版 信息公开 专题 访谈 视频 会议 党建 文化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 > 科技专题 > 全国科普工作大会特别报道 > 新闻报道
科技馆何时摆脱尴尬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2002-12-19 【字号: 小  中  大   

 
  我国挂着“科技馆”招牌的场馆现在有280座,但其中真正被专业人士认可的科技馆只有15座,其余的绝大多数“科技馆”,要么被挪作他用,要么处在一种不死不活的尴尬状态。这是中国科协去年底的统计数据。 
  记者19日从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各地其实曾经建成的所谓科技馆有370座,其中有90余座由于各种原因已经撤销或停办。目前的280座中,省级的有25座,地市级的约100座,县级的约150座。 
  专业人士认定科技馆的依据是中国科协制定的《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这个标准并不复杂,比较硬性的要求只有几条,如科技馆建设的投入中展品研制部分和基础设施部分的比例不能低于0.5:1;在总面积中,展厅面积最低不能少于50%,常设展品的更新率应达到5%至15%。 
  仅仅这几条,就把大部分现有场馆置于不伦不类的境地。据介绍,在这些名不符实的场馆中,有的是展厅面积过小或展品数量过少,甚至没有展品;有的是以科技人员开会活动等为主的活动中心;有的是办公兼有宾馆客房等设施…… 
  中国科协规划发展处处长朱向平说,我国科技馆建设起步之初,对其性质、功能和任务认识不清,把科技馆当成是有少量展览教育并兼有服务接待、会议、办公、联谊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技活动场所。不少科技场馆不合建筑要求,几乎不能开展正常的展教和培训工作。 
  科技馆建设有一定的特殊性,一般包括:工程基建、展品研制与布展、日常运转维护三个部分。根据国外科技馆建设的通常做法,这三者的经费投入比例一般为10:7:1。而我国以往一些科技馆建设根本没有统筹规划后面两部分,因此建成初期就因为展品研制资金不到位而出现“空壳”现象,即使勉强搞些展品,也无法吸引观众。 
  科技馆是科普工作的基础设施,它以“发现与探索”为核心激发人的兴趣,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有效手段。统计表明,去年全国科技馆各种科普活动总接待人数约1500万人次,比1997年增长约50%。中国科普研究所的分析认为,增长的观众人数主要集中在那些符合标准的科技馆,特别是近年来陆续新建开放的科普新馆。 
  目前,随着对科技馆的重新定位,我国一些省市和地市正在按照标准兴建或改、扩建科技馆,但现实表明,硬件达标仍不能保证这些科技馆就可以摆脱尴尬的局面。 
  江西省科技馆今年9月20日正式启用,开馆不到3个月,门票收入约100万元,但他们却感到了生存的压力。党委书记朱卫国说,“十·一黄金周”过后,明显感到参观的人数越来越少了,现在已经要操心今后运转的经费如何着落了。 
  “建得起养不起”是每一个科技馆面临的最大困扰。朱向平说,作为公益性质的科技馆永远不可能自己养活自己,光每年的展品更新就是一笔大开支。但现在不少科技馆需要自筹部分或全部资金,有时不得不从事经营性活动以弥补资金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公益事业的尴尬。 
  中国科技馆馆长王渝生说,科技馆若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发挥展览教育功能和公益性上,而是主要从事营利活动,则会“毁了名声”,就更不容易得到资助,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有些专家指出,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公益事业的机制,科普场馆生存主要依靠各级政府,然而这方面的投入距离科普事业发展需要还有很大差距。我国原定到2000年大部分地区人均专项科普活动经费达到0.5元/人年的目标,至今未能实现,相当一部分地方仍然维持在0.2至0.3元/人年左右,不少地方甚至包括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还停留在年人均几分钱的水平上。 
  专家同时指出,要改变现状关键靠经济发展,但改变某些政府官员的头脑也很重要,因为有时候“穷”只是“不重视”的借口。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
© 1996 - 澳门赌场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02857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500047号  联系我们
地址:北京市三里河路52号 邮编:10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