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3日9:30,国际著名微波理论学家,“中国微波之父”林为干在成都逝世,享年96岁。林为干曾解开电磁学的“哥德巴赫猜想”,是我国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主要奠基人、新中国50年重大贡献科学家之一。
1980年,林为干当选澳门赌场技术科学部委员(院士),曾任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副院长,电子科技大学教授,是新中国培养博士生最多的导师之一。
林为干从教60多年来,为我国电子学特别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学科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杰出人才,他曾在90岁高寿时说:“希望每年都发表一两篇论文,要做一辈子的研究,当一辈子的研究生。”
林为干
林为干
15岁考入清华大学 班内年纪最小
1919年10月20日,林为干出生在广东台山县的律师之家。他天资聪颖,初二就已经完成了初中全部学业,并考取了当时广东最好的中学—广雅中学。读到高二,又悄悄地去考大学,一举考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和中央大学三所名校。三所名校都向这个天才少年张开怀抱。经过一番深思熟虑,15岁的林为干毅然决定去清华大学。
在清华,他更加勤奋刻苦,虚心听从老师指导,与同学认真探讨,图书馆常能看到他伏案钻研的身影。清华的考试制度非常严格,一门不及格就要留级。林为干所在的年级,入学时共40多位,四年后,只有20多位顺利毕业。他虽然在班里年纪最小,但有一股倔犟不服输的劲儿,成绩一直名列前茅。经历这座大熔炉的历练,他拥有了扎实的基本功。
七七事变,全民族陷入危机。不久,日军占领清华园,清华师生被迫南迁。战争一结束,林为干获得了去美国学习的机会,并顺利入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后来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国家工程科学院和国家科学艺术院三重院士的温纳里教授是林为干的导师,他曾经问:“林,你已经是系里最勤奋的学生。我想知道,你学习的动力来源于什么呢?”
“我的祖国!”林为干脱口而出。他解释道,中国还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无论是政治、经济、科技都非常落后,“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有志之士学有所成,报效祖国。”
1950年,钱学森准备回国报效祖国,这让林为干等留美学生热血沸腾。“他拿着3.5万美元的年薪仍要回国,我们还等什么呢?”林为干当时在美国的年薪是3900美元,而钱学森的待遇是他的近10倍,可钱学森仍然放弃优越的生活坚持回国。林老生前曾告诉记者,钱学森的抉择深深影响了他,他开始卖掉汽车和房子,1951年和一帮留美学生在公海上漂泊数个日夜后,回到了祖国。
归国不久,林为干正式去中山大学和岭南大学报到,拿起了教鞭,为学生讲授无线电工程等课程。一年后,他被任命为华南工学院电讯系系主任,高教部李云扬副司长称赞林是他见过的最年轻、最好的系主任。他也是高教部批准的第一批有权招收副博士研究生的教授,也是我校第一批博导,培养出了新中国的第一批电信人才,填补了我国微波技术空白。1980年春,时任四机部部长的孙俊人院士对林为干说:您积淀深厚、学识过人,中国的电磁学需要大量的人才。您看看,您能不能辞掉现在的行政职务,专心做学问,教书育人,为中国电磁科学发展培养一些人才?
五十年前的春天,林为干先生响应国家号召,举家西迁,来到成都,筹建成都电子科大,并在教书育人、潜心研究、著书立说,为新中国的微波事业与人才培养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19世纪中叶,英国科学家麦克斯韦在总结前人研究电磁现象的基础上,建立了完整的电磁波理论。他认定了电磁波的存在,并推导出了电磁波与光具有同样的传播速度。
1887年,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之后,人们又进行了许多实验,不仅证明光是一种电磁波,而且发现了更多形式的电磁波,它们的本质完全相同,只是波长和频率有很大的差别。人们称波长从1毫米~1米的电磁波叫微波,这短短的微波正是林为干一生执着研究的对象。
1950年,林为干博士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一年后,其博士论文发表于美国《应用物理》杂志8月号。